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 正文

    遇事不决就“听劝” 追求个性的年轻人为何爱上“听劝”?

    发布时间:2023-11-17 07:30:46    来源:青年报     浏览:本月:

      “旅游听劝,今年10月底我去南昌!”“学习听劝,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听劝,求与人沟通技巧……”最近,在社交平台搜索“听劝”,你会发现成千上万的网友发布“听劝帖”,帖子下面满满善意建议和温暖互助。这届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开始爱“听劝”了?年轻人流行的“听劝”究竟是什么?“听劝体”为何会走红?“听劝”时需要注意哪些?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现象

      这届年轻人爱上“听劝式旅游”

      如今,继“特种兵式旅游”火了之后,这届年轻人又爱上“听劝式旅游”。打开社交平台,搜索“听劝、旅游”的关键词,就能看到年轻人发布的各类“听劝式旅游”帖。“准备去南昌玩! 听劝,真听。”“听劝! 千万不要这个季节来看海。”“出国旅游必带物品,听劝!”

      “听劝式旅游是最高效的查攻略方法,遇事不决就听劝,是一场大型的普通人互助。”00后大学生逸凡同学今年10月底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南昌玩,“我出发前,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篇去南昌旅游‘听劝帖’,没想到就收到了上百条评论。很多热心人在评论中回复了吃喝玩乐的攻略,有‘种草’的内容,也有‘拔草’的内容。既有非常地道的当地美食,网友连几点前去不用排队的细节都分享给我,也有提醒我哪些民宿千万不要住,又贵又远。事实证明,大家的攻略都很有价值,这次南昌旅游非常难忘,既打卡了夜晚的滕王阁,又吃到了实惠又美味的美食。”

      “听劝式旅游”比起传统的旅游攻略,更显得真诚、有互动感,而这份真诚也会相互传递,让更多人参与到这场大型“互助接力赛”。95后林小姐告诉记者,“对于我们已经工作的人而言,年假很珍贵,所以我11月初,去霞浦旅游前先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个旅游‘听劝帖’,这样可以增加旅游的乐趣。3天内,我就收到了近百条留言,有的留言有好几百字,能感受到大家都很热心,还会结合亲身经验分享哪个时间段看海最美,哪个海边旅游团最多,可以避开。”在这场霞浦之行中,林小姐以“听劝”开启自己的旅游。旅游结束后,她也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自己的听劝式旅游分享,从听劝者变成助人者,为今后每个前往霞浦旅游的人提供参考。

      背后

      随着“听劝式旅游”的走红,“听劝体”逐渐从最初的旅游攻略,扩展到了学习计划、工作职场关系、美妆穿搭等诸多方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听劝体”的内容逐渐增加,但是核心并未改变,不变的是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释放的善意,不变的是通过互动获得的成长,不变的是“轻社交”带给年轻人的治愈感、温暖和恰到好处的边界感。

      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通过“听劝体”收获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一方面他们渴望独立,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来自他人的经验分享。自动化专业的大一学生小楠告诉记者,“刚进入大学,面对全新的环境,不熟悉的专业,其实我很焦虑。那个时候,我就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理工科专业的‘学习听劝帖’,不仅找到了很多高效的学习方法,甚至还在留言区发现了一个自动化互助学习群。通过这些帖文,我才知道不只我一个人觉得这专业难学,大家通过一步步努力,最终在期末考试开始逆袭。”

      与此同时,“听劝体”相对隐蔽、“轻社交”的模式让年轻人更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不用担心倾诉自己的烦恼是否会给他人带来负面情绪,也不用担心被追问自己不想回顾的细节。在互联网企业工作的95后章先生向记者透露道,“面对职场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回复领导的工作询问,如果和朋友聊天总觉得很难说出口,但是通过‘听劝帖’,不仅能收获到很多有用的建议和技巧,还能收获温馨的鼓励。听取陌生人的建议,感觉更加轻松,也不会有什么身份顾虑。”

      在“听劝”中互助和成长

      提醒

      网络“听劝”需要分辨信息质量

      在“听劝帖”走红的同时,建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也引发了讨论。孩子在读小学的年轻妈妈周女士坦言道,“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而言,我会担心网络‘听劝’的安全性。比如如果孩子在网络上寻找学习方法,首先,每个人适合的学习方法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其次,如果‘听劝帖’有些走捷径的学习方法,孩子采取后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记者在社交平台也注意到,如今“听劝帖”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广告。在一个护肤养生的“听劝”帖下,记者发现有一些网友会推销某些产品,点击这些用户的社交平台主页,会发现这些用户日常就会发一些产品介绍,很难分辨是真正的好物还是广告推广。白小姐告诉记者,“有时会看到网友分享一些不知名店铺的链接,这个时候我就会加强警惕,以防遇到一些虚假信息。”

      “以健身方面的‘听劝帖’为例,即便是善意的建议,可能因为缺乏专业性,未必适合每个人。”就读医学专业的研一小铭同学告诉记者,他曾在一个“听劝健身帖”的留言区看到不适合发布者的建议。“当时那个发布者是平时很少健身的人,长期熬夜加班,那很可能就不适合高强度的训练量。还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自己才是身体的第一负责人,还是要加强对信息的分辨,寻找专业的意见。”

      专家

      年轻人通过“听劝”表达和互动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爱上“听劝”?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俞莉娜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道,“‘听劝’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情感需求,一方面他们面对不确定和焦虑,需要寻求帮助和建议,另一方面追求独立的年轻人更喜欢平等的建议,‘听劝帖’留言区的建议更站在发布者的立场,往往回复的网友和发布者经历相似、年龄相近,更能换位思考。”

      俞莉娜表示,“听劝帖”以一种开放、友善的形式,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表达和互动,一方面年轻人愿意“听劝”,另一方面也有人愿意“劝”,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这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敢于表达,对于“轻社交”的意愿和需求。与此同时,社交平台提供了一个平台,双方既不用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信息被暴露,类似之前走红的“旅游搭子”“饭搭子”,也更符合当代年轻人对于社交关系边界感的关注。此外,通过“听劝帖”的回复,年轻人可以收获海量信息,不仅拓宽年轻人的视野,对于回复者而言,也是自身经验的总结和凝炼。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而言,面对“听劝帖”的回复也需要分辨真伪。俞莉娜建议道,“网络上发布‘听劝帖’要注意安全边界感,保护好个人的隐私信息。此外,要保持警惕,注意网络安全,避免遇到网络诈骗,学会辨别潜在广告。”

    来源:青年报
    责任编辑:雅君
    东北法制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网刊发部分内容摘录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占了您的版权,请邮件告知删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 京ICP备2021020994号-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