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 正文

    北京市门头沟区法院精准识别群体性合同违约

    发布时间:2023-11-21 09:05:15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浏览:本月:

      去年8月,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在办理一起涉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过程中发现,该案背后可能存在的千余件潜在纠纷。通过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妥善处理“一案”之余,该院从源头化解纠纷,指导涉案教育培训机构将其他尚未起诉的千余起纠纷化解在诉前,成为该院切实助力区域社会稳定和营商环境优化的典型案例。

      “一案”牵出“千案”隐忧

      21岁的马某是四川某高校的在读学生,源于对视频剪辑行业的兴趣,经常在网上浏览相关内容。2021年7月,一次在网络上某课程介绍链接中留下手机号后,北京某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人员主动添加他为好友。

      马某表示,了解到学费需要4580元后,便与该工作人员说明自己没有钱支付学费,并不打算购买课程。但机构销售人员告诉他,可以办理分期付款,每月只需支付几百元即可。并承诺课程结束后该公司将为其安排兼职以偿还分期款项。随后,马某报名该教育培训机构的影视制作课程。

      随后,马某在该教育培训机构销售人员的指导下办理了“培训贷”。2022年9月,因该教育培训机构并未在课程结束后如约提供兼职工作,马某将该教育培训机构诉至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要求退还全部学费。

      据了解,此案起诉到法院后,因为案情并不复杂,在法院的调解下,涉案教育培训机构表示愿意和马某协商处理退款事宜,马某撤回起诉。这起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在诉前调解阶段顺利化解。

      本以为只是一起普通的个案,没想到,一周后连续五六起以上述教育培训机构为被告的案件陆续起诉至门头沟区法院,且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案情。

      “我们感觉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此案背后涉及的不是个别现象。”本案承办法官、门头沟区法院斋堂法庭法官马婧怡介绍。

      随后,马婧怡与书记员、法官助理组成的办案团队分别向起诉至该院的学员了解案件情况,发现学员们反映的情况较为相似,均表示该教育培训机构在招生过程中与学员聊天时多次出现“分12期慢慢还,一个月仅需要331元,没有任何压力”“下个月还第一期学费的时候,也可以做兼职”等话术,且在签订的教育培训合同中,明确约定学员在学习后该机构将为学员介绍兼职以偿还借款的内容。

      此外,案件审理过程中,马某也向法院反映,涉案教育培训机构在推荐分期支付的时候,明确表示,“不是分期贷款,只是签个合同分期支付学费。”

      马婧怡告诉记者,上述情况并非个例。经该院了解,维权学员主要通过QQ群沟通,马某等人加入的维权群有几百位学员,每个来起诉的学员分布在不同的维权群内,“这样的维权群有很多个”。

      同类潜在纠纷妥善化解

      为了避免该案件背后千余件潜在纠纷,马婧怡在办理这起案件过程中并没有“就案办案”,办案团队通过摸底排查该教育培训机构的同类潜在纠纷,及时掌握违约合同数量和涉及数额,主动指导教育培训机构与学员进行磋商,从源头化解纠纷。

      “法院人员有限,此类案件若能从源头化解,社会效果会更好。如果此类案件解决不好,可能会引入大量诉讼,消耗司法资源。另外,涉案教育培训机构是辖区招商引资企业,如果该企业能正常发展,对于带动辖区企业税收、人员就业以及辖区整体经济发展有示范性作用。裁判之后,不利于涉诉企业的后续发展。我们希望通过用调解这种和谐的方式解决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马婧怡说。

      据了解,该教育培训机构自查后发现,系列诉讼的发生与该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某些工作人员存在不规范销售行为有关。马婧怡介绍,虽然该教育培训机构与学员签订的合同约定的条款存在问题,但该教育培训机构是基于招揽学员的目的作出的虚假承诺,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培训贷”通过诈骗或欺诈方式引导当事人贷款交高额培训费存在一定区别。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通过分析利弊,说服涉案教育培训机构转变“坐等”思想,提高对此类纠纷的重视程度,指导该教育培训机构主动与学员进行和解。

      马婧怡介绍,涉案教育培训机构对于处理系列纠纷的态度较为积极,明确表态愿意积极配合法院解决此事,对于已经起诉到法院的案件,该教育培训机构积极与学员沟通协商解决;对于后续潜在的维权学员,通过法院与涉案教育培训机构确定定向联络人;对于后续起诉至法院的部分遗漏学员,由法院定向联络人及时反馈信息,在诉前调解阶段联系该教育培训机构进行退款。

      据了解,从第一起案件起诉至法院,到涉案教育培训机构在法院的指导下与学员达成和解并制定出后续处理方案,仅用了1个多月时间。“此案的解决,使千余件潜在合同纠纷化解在诉前,不仅挽回了学员们的经济利益及该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信誉,同时也阻断了后续可能产生的金融贷款机构起诉学员教育培训贷款批量案件,实现企业、学员、金融机构权益的全面保护,将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助力区域社会稳定和营商环境优化。”马婧怡说。

      今年9月,门头沟区法院举办的“参与基层治理 护航乡村振兴”新闻通报会上,此案被列为人民法庭参与基层治理护航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之一。

      马婧怡给的“答案”

      今年9月下旬,门头沟区法院召开了一场通报该院人民法庭“参与基层治理 护航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并发布了该院《人民法庭2022年度参与基层治理及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审判白皮书》。这份白皮书里,照例公布了几个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涉及教育培训合同纠纷的典型案例引起了我的兴趣。

      案例写得很简单,只有500余字,介绍了这起教育培训合同纠纷的简要案情及典型意义,受篇幅限制,没有详细介绍承办法官如何敏锐地从“一案”中发现“千案”潜在纠纷,如何从源头化解纠纷。而这些恰巧是我感兴趣的内容。

      联系门头沟区法院想要采访此案,给他们的采访提纲中,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承办法官没有“就案办案”的原因是什么?

      承办法官马婧怡是一名“85后”,2012年入职门头沟区法院,先后在该院未审庭、民一审、民三庭、速裁庭、王平村法庭、斋堂法庭担任书记员、法官助理。2022年,在她入职第十个年头,马婧怡完成角色“蜕变”,成为门头沟区法院的员额法官。

      门头沟区属于北京郊区,马婧怡所在的派出法庭斋堂法庭位置更加偏远,地图位置显示,从门头沟区法院到斋堂法庭距离60余公里,驾车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用马婧怡的话来说,这个山区法庭接触不到金融地产、涉外投资等大标的案件。这起涉及千起潜在纠纷的案件恐怕是法庭的一件“大案”了。

      10月下旬的一天,我和马婧怡联系并约定了采访时间,因为当天她一天都要开庭,晚上6点也有一个案子开庭,我们约在晚上8点采访。

      等待采访的过程中,我尝试自己先找找“答案”。在网上搜索到马婧怡2022年2月成为门头沟区法院员额法官时写下的入额感想,其中一句话是——“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帮助更多的人彻底化解纠纷,解决问题,我不希望我参与案件的裁判文书最后化为一纸空文。”

      在另一篇同事写她的文章中,说她在做法官助理期间,看到新案件立案后,会在研究起诉书梳理清楚法律关系后初步形成审理思路,联系原被告了解双方诉求,弄清矛盾症结所在,提前运用法理和情理为双方打开心结,为法官后续审理工作奠定基础。甚至有的案件还没有去立案庭拿到实体卷宗,她已经通过庭前程序把案件办理完毕。另外,她与该院法官王磊合作撰写的执源治理机制,后续成为门头沟区法院的一项工作方法。

      看到这些,我觉得采访提纲里的一些问题,已经找到了“答案”。

      虽然心里的疑惑已经得到解答,但是在采访的最后,我还是忍不住问了为何没有“就案办案”的原因。

      这起涉教育培训合同纠纷中,除了保证在该院正式立案的维权学员的权益之外,为了不遗漏其他维权学员,斋堂法庭与涉案企业专门针对此案的后续处理确定了定向联络人,对于一些还没有正式立案,甚至只是前来咨询或者反映情况的维权学员,也会由定向联络人反馈到企业处理退款事宜。

      马婧怡说,判一个案子很容易,但是通过一个案子真正从根上化解纠纷的话,还需要用心办案,需要多思考一点。她希望在审判过程当中就将案件双方当事人的心结真正化解掉,而不是将双方的矛盾和心结延续到执行过程中。

      而她在上述案件中,就是这么做的。“答案”找到了。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责任编辑:雅君
    东北法制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网刊发部分内容摘录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占了您的版权,请邮件告知删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 京ICP备2021020994号-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