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制民生 > 正文

    取钱像受审 手机说停就停 精准反诈莫误伤

    发布时间:2025-11-13 15:22:59    来源:今晚报     浏览:本月:

      山东一位律师到银行提取4万元现金,竟被柜员连连追问:这钱从哪来的?准备用在什么地方?甚至连一个月前的流水记录都要逐条核对。按照国家规定,取款超过5万元才需登记,但到了某些银行,门槛竟被自行降低到了1万元。

      更令人咋舌的是湖南一对夫妇的遭遇。丈夫的手机号被运营商判定为“涉诈”,直接停机。想复通?本人得从怀化大老远跑到长沙的营业厅,还得带上一张派出所出具的“无犯罪证明”。他的妻子用自己手机帮忙申诉,结果不到一小时,她的号码竟也被停了。两口子一下子陷入“通讯瘫痪”,工作生活全乱套,一停就是20多天。

      取自己的钱,像嫌疑人受审;用个手机,说停就停,复通还得跨越几百公里去开证明——这类让普通百姓哭笑不得的事,近来一桩接一桩冒出来。

      听起来像段子,却真实得让人心塞。为了打击诈骗,相关部门确实付出努力,想守住大家的钱袋子。可当这份“保护”过度延伸,就让普通人感到了不便和困扰。

      银行和运营商也有一肚子苦水。一旦有账户或号码涉案,经办人员动辄被约谈、追责。重压之下,基层只好“宁可错拦一百,也不错放一个”,把风控责任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化解。于是,反诈的初心走了样,从“精准防控”滑向“一刀切”,所有用户都被预设成“潜在风险对象”,办业务先得拼命“自证清白”。

      反诈技术本该让防控更精准,可粗糙的风控模型却误伤了不少普通人。更让人无语的是,被误伤后的申诉路往往又堵又长。解冻账户、复通号码,流程复杂、证明一堆。

      电信诈骗毁了多少家庭,必须重拳出击。但好的初衷,不该成为牺牲普通人便利与权利的理由。怎么破局?首先,政策跟执行不能“各唱各的调”。国家一再强调要保障群众正常金融与通讯服务,基层执行就别再层层加码。其次,风控技术得升级,模型要更聪明,别总“误伤自己人”。

      最关键的是:必须打通一条顺畅、便捷的申诉通道。一旦被误伤,应建立顺畅的线上申诉渠道,力争实现“一个电话、一次在线申请即可触发快速复核机制”,对于明确属于误伤的情况,应做到立即解封,而不是让人跑断腿、磨破嘴,只为证明“我是我”。

      反诈的重拳,应该狠狠砸向诈骗分子,而不是误伤普通人。别让善意的保护,成了日常的烦恼。如何在守住钱袋子和护住平常日子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与担当。

    来源:今晚报
    责任编辑:宗何
    东北法制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网刊发部分内容摘录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占了您的版权,请邮件告知删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 京ICP备2021020994号-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