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动态 > 正文

    校家社协同让特需孩子习得生活与职业技能

    发布时间:2025-09-25 07:57:24    来源:现代金报     浏览:本月:

      特需孩子成长的背后,离不开校家社的协同助力。几十年来,宁波各特殊教育学校在这方面摸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做法,有些做法收获了可喜的成果。

      达敏学校有个“敏慧天使坊”

      是特需学生走向社会的“缓冲带”

      在海曙区达敏学校,有一个地方叫“敏慧天使坊”,名字包含着美好的祝愿。在这里,学生可以现磨咖啡、烘焙点心,售卖给客人。

      职高二年级的学生婷婷(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小师傅。这个曾因智力障碍在普通小学备受异样眼光、考试仅得几分的女生,如今能自信地为客人制作咖啡与点心。这背后,离不开校家社的协同。

      今年4月揭牌的“敏慧天使坊”,是达敏学校链接社会资源、破解特殊学生实训就业难题的实践样本。这个集咖啡、烘焙和手工作品售卖于一体的校内基地,背后凝聚着爱心企业的接力帮扶:星巴克技师每周进校,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咖啡制作教学;浙江荃盛食品有限公司等爱心企业提供烘焙技术等支持;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提供启动资金。

      在这里,学生们分工协作,从制作到服务,全程自主运营。“看到客人品尝我做的咖啡,很开心。”婷婷的话直白、质朴,却道出了特殊孩子融入社会的渴望。

      婷婷曾经的班主任张怡老师,至今清晰记得这个女孩四年级入学时的模样。“刚来达敏学校的时候,她特别胆小,头总是低着,一点自信都没有。”张怡说,婷婷此前在普通小学就读,因为智力障碍,不仅考试只能考几分,还时常遭遇身边人异样的眼光,这让她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来到达敏学校上学后,在老师的教导以及一句句“你真棒”“你能行”的鼓励中,婷婷渐渐变得开朗起来。家长也从原来的绝望变成了心生希望。

      家长的心态转变对特殊孩子的成长很重要。校长陆雪萍说,特需孩子的家长普遍有迷茫无助的心理,对此,学校搭建起多层级沟通培训体系:既有覆盖全体家长的通识讲座,也有分学段的专题分享,更设有按障碍类型划分的自主选择性课程。依托“家长互助小组”,以及成功就业的孩子的家长“现身说法”,让迷茫中的家长看到希望。

      此外,学校还联合宁波市康复医院、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开展“医教结合”讲座,让家长懂康复、会养育。学校开放日请家长进行课堂观摩,就业实践课请家长到企业参观……这些活动都能让家长的角色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对于“敏慧天使坊”,陆雪萍告诉记者,许多单位都组团前来支持,让这个校内空间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缓冲带”。“校家社拧成一股绳,才能让特殊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陆雪萍说。

      鄞州区特教中心

      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校外实践

      公交车站里,老师教学生如何认识站点;超市里,老师教学生如何付钱……9月17日中午,鄞州区特殊教育中心的130余名孩子,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陪伴下,前往鄞州万达广场开展社会实践,学习、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

      出发之前,老师们细致地开展了安全教育和文明礼仪指导。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学习如何乘坐公交车与地铁,如何在超市挑选商品,如何安全使用电梯,如何准确寻找公共卫生间……老师和家长志愿者都尽量先让孩子们自己独立去做,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再伸出援手。

      每一次尝试,都是对真实生活的一次贴近;每一项技能,在实践中才能落地生根。多次参与活动的家长志愿者聪聪妈妈说:“这几年我带特需孩子出去,能明显感觉到,整个社会对这些小朋友越来越包容。坐车、逛超市,周围人愿意等一等、帮一下,没有异样的眼光。这种平等相待,让我们心里暖暖的。”

      负责活动策划的陈嘉立老师告诉记者:“特需儿童尤其需要将生活常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因此我们坚持每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校外实践。这些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包容。”

      近5年来,鄞州区特殊教育中心与30余家爱心单位建立联盟,通过校家社协作,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春日里,孩子们在田野间辨认农作物,播种蔬菜种子;金秋时节,孩子们走进社区,捡拾银杏叶,拼成可爱的图案,制作成祝福书签,送给家人和朋友。此外,孩子们还通过“小厨师活动”,学着切菜、炒菜;参加爱心义卖活动,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走进银行,学习存钱取钱……老师们希望特需孩子能在真实场景里解锁生活技能。

      全市各特殊教育学校

      各有校家社协同的样本

      校家社协同助力特殊儿童成长的做法,在宁波各个特殊教育学校里展示出或相似或各具特色的场景。

      镇海区景和学校通过家庭教养技能课、“星火炬”家庭互助联盟、“三礼二期”等核心举措,构建多元共育体系。家庭教养技能课聚焦家长能力提升,针对不同家庭需求开展分层指导。“星火炬”家庭互助联盟在校方推动及镇海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成立,促进家长深度参与教育环节,以互助机制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教育压力。“三礼二期”作为阶梯式成长指导项目的核心,重点开展“入学礼”“成长礼”“青春期”“毕业礼”“职前孵化期”主题仪式活动,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面向家长分享系统育儿的方法,现场解答实践中的难题,切实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在慈溪市启星学校,每学期末,正副班主任会走进每一个特殊学生的家庭,倾听家长的困惑与期待,观察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状态,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目标。学校鼓励家长把家务劳动转化为教育场景。从帮忙摆碗筷到学习做饭,从扫地、洗衣服到整理房间,这些看似简单的任务,对特殊孩子而言,是锻炼能力的重要机会。学校提供家务劳动清单,家长通过照片记录孩子的进步。

      每一次春游和秋游,都是家校合作的“户外课堂”;每年的元旦游园会,都是家校共育的年度盛宴;家长小课堂、家长学校、家长志愿者团队……学校创造机会,让家长尽量多参与教育的环节。学校相信,特殊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多耐心、更多智慧,也需要家庭与学校紧密携手。

      为了给孩子们更多实训机会,余姚市特殊教育中心与企业合作,每周一次开展职高班学生外出实训活动。学校还与余姚市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合作,每周两次为部分学生提供康复服务;与余姚市妇婴保健医院合作,不定期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开展康复医疗培训。

      特需孩子的成长背后,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付出更多的耐心、关心和智慧。

    来源:现代金报
    责任编辑:宗何
    东北法制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网刊发部分内容摘录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占了您的版权,请邮件告知删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 京ICP备2021020994号-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