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叔叔,我已经到心仪的大学报到了。”日前,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检察院灯塔未检工作室(以下简称灯塔工作室)检察官张国强接到了小薛的喜讯,这个曾因帮信罪迷茫的少年,不仅顺利参加高考,更迎来了人生的新起点。类似上述的故事,在灯塔工作室的工作日志里并不鲜见:被骗玩家拿回损失的释然,迷途少年重返课堂的坚定,受侵害孩子眼中重燃的光芒……这些瞬间,都是他们用法治力量护航未成年人成长的生动注脚。
严惩涉未犯罪
“必须让伤害孩子的人受到严惩。”这是灯塔工作室检察官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去年9月,一起组织未成年人有偿陪侍案牵动着检察官石冬砚的心。
石冬砚介绍,犯罪嫌疑人刘某以“月入过万”为诱饵,招募8名未成年人在KTV从事有偿陪侍,通过“高薪利诱”“扣钱惩罚”的方式控制这些孩子,非法获利三万余元。获悉案件线索后,石冬砚和同事第一时间介入,引导公安机关固定证据,并提出具体的工作思路。
在起诉阶段,法院采纳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以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实践中,灯塔工作室不断探索创新,以“灯塔”之名,为未成年人成长之路指引方向。在一起性侵幼女案的办理过程中,灯塔工作室迅速启动了救助机制。案件承办检察官万雅璐说:“一方面依法从严追诉,确保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严惩;另一方面,为被害人申请司法救助金,联系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疏导,同时与学校、家长沟通,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确保孩子重返校园、完成学业。”
分级精准矫治
“他们只是一时走偏,只要拉一把,就能回到正途。”津南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张海亮介绍,面对罪错未成年人,灯塔工作室坚持“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理念,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矫治中心,根据不同犯罪程度、认罪悔罪表现,加深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精准帮教。
17岁的黄某某和王某某就是上述机制的受益者。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间,两人通过某平台发布虚假的游戏账号出售信息,以“激活费”“中介费”等名义诈骗多名玩家,获利一万余元。案件办理过程中,承办检察官袁宁宁发现两人均为未成年人,经评估,两人主观恶性小、悔罪态度好,符合帮教条件。基于此,袁宁宁联合司法社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帮教方案,要求两人定期提交思想汇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今年4月,经过全方位的考察,津南区检察院依法对两人作出从轻处理的决定,引导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小薛的案例更体现了分级矫治的温度。作为在校学生,小薛因法律意识淡薄,介绍他人为诈骗团伙提供银行卡转移赃款,涉嫌帮信犯罪。考虑其系初犯、偶犯,灯塔工作室为其制定贯穿办案全过程的帮教计划:通过警示教育、定期汇报思想状况让他深刻认识错误。最终,小薛顺利考上大学。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灯塔工作室共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369次,帮助多名罪错未成年人重返校园或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