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房产中介打“感情牌”,一位老人在对方嘘寒问暖的温情攻势下借出91万元,不曾想,这场“不打借条的借款”竟是蓄谋已久的诈骗,对方“借钱”理由是编的,也没打算还钱。
孙某曾是一名房产中介,在一次业务办理过程中,他结识了客户刘奶奶。接触下来,孙某发现刘奶奶经济条件好,出手也大方,于是对刘奶奶这位“大客户”格外“上心”,整日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在刘奶奶眼中,小孙不仅帮她买到了称心的房子,还十分热情有礼,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这份信任让刘奶奶渐渐放松了警惕,当孙某有意无意地打探她的存款情况时,刘奶奶也并未设防。自认时机成熟后,孙某便开始编织谎言,他向刘奶奶诉苦,声称自己家正在置换房产,但卖房款迟迟未到账,急需资金周转,恳请刘奶奶“江湖救急”,并承诺一定会按期归还。想到小孙平时的“热情”和信誓旦旦的保证,刘奶奶心软了,前前后后给孙某转账了91万余元,希望他能渡过难关。
可刘奶奶不知道的是,他所说的因置换房产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的理由,只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谎言。原来,孙某早已在外欠款几百万元,为了弥补这个巨大的“窟窿”,他便将主意打到了有点儿“实力”的刘奶奶身上。钱一到手,孙某立刻拿去偿还了部分债务。他天真地以为,只要一拖再拖,刘奶奶也拿他没办法。就是抱着这种侥幸心理,到了约定还款日,孙某便开始百般敷衍、搪塞,最后干脆玩起了“消失”。顿感不妙的刘奶奶多方打听,才发现小孙根本没有购房这回事,所谓“借款”,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归还,那个看似“乖巧”的小孙,实则早已算计好了一切,目标就是骗走她口袋里的钱。
如梦初醒的刘奶奶赶紧找到警方报警求助。经过对整件事情的调查,民警很快锁定证据,并对孙某进行讯问。面对所有证据,孙某对其实施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孙某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正审判。
民警提示:
在购置房产、车辆等大件商品时,一时资金周转不开很常见。除了正规贷款,向亲友求助也是人之常情。但有人竟然动起歪心思,虚构事实骗取钱财,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会彻底透支他人信任,更是一脚踏入了违法犯罪的深渊。
民警提示,面对大额借款请求,尤其是涉及投资、购房、生意周转等理由时,务必保持清醒,要求对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购房合同、交易凭证等),切勿仅凭口头承诺或“人情面子”就轻易转账。对于非直系亲属或认识不深的人突如其来的“热情关怀”要保持警惕,特别是频繁打探个人经济状况的行为,这往往是诈骗的前奏。老年人尤其要增强防范意识,涉及大额资金,多与子女或信得过的亲友商量。切莫让“人之常情”成为骗子利用的软肋,警惕披着“关心”外衣的“情感投资”型诈骗!即使是熟人间的借贷,也建议签订书面借条,明确借款金额、用途、利息(如有)、还款期限等关键信息,并通过银行转账方式留痕,避免现金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