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好好学习,再也不偷东西了!我要考上大学,将来给爷爷奶奶盖间不漏雨的新房!”近日,在蓟州区司法局渔阳司法所的调解室内,14岁的小宁(化名)眼含热泪,声音哽咽却坚定地向工作人员许下承诺。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标志着一个曾经迷失的少年,在法治教育的温暖光芒下,正奋力挣脱泥淖,拥抱新生。
小宁自幼父母离异,由年逾七旬的祖父母艰难抚养。隔代抚养的力不从心,让缺乏有效监护的小宁下课后常常流连街头,不慎结交不良“朋友”,竟将偷盗视为“乐趣”。
2024年,渔阳司法所了解到该情况后,工作人员随即展开深入调查,精准剖析问题根源:法治意识严重缺失、家庭监护长期缺位、不良环境影响交织,共同导致小宁深陷歧途。找准症结,方能精准施治。司法所工作人员决定从家庭这一关键环节“破题”。
他们主动联系小宁远在外地务工的父母,深入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相关条款,严肃阐明父母在子女教育中不可推卸的法定责任,敦促其切实履行抚养与教育义务。
经过多次情、理、法交融的沟通,小宁的母亲深受触动,承诺定期返乡探望并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针对深陷歧途的小宁,渔阳司法所积极联动镇有关部门、辖区派出所等多方力量,组建了一支由专业心理咨询师、青年民警、资深法律工作者构成的“精准帮教团”。这支队伍定期为小宁开展“定制化”帮教:系统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等法律知识,帮其明晰行为边界与法律后果;进行专业心理疏导,抚平成长创伤;结合社会热点,从同龄人视角剖析是非曲直;更重要的是,耐心倾听他的心声,分享他的快乐与烦恼,努力成为他信任的“引路人”。
在持续不断地关爱与引导下,小宁逐渐敞开心扉,主动与工作人员交流自身状态和想法,真诚反思过往行为的危害性。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份改变延伸到了家庭——他开始主动关心年迈的祖父母,近期更是与母亲一起,亲手为老人做了一顿充满温情的饭菜,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里,奏响着亲情回归的动人乐章。
一年前,小宁还是村里“小有名气”的砸车窗盗窃“惯犯”,村民提及他的名字无不摇头叹息。如今,在渔阳司法所牵头、多部门协同实施的“精准帮教”工程下,少年实现了令人惊喜的蜕变:假期里,他主动寻找兼职,用劳动所得贴补家用;村内的志愿服务队伍中,活跃着他积极的身影;他更主动请缨,成为一名普法宣传“小志愿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警示同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