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制新闻 > 正文

    铿锵节奏“浑身板” 普法宣传“新腔调”

    发布时间:2025-10-17 14:44:13    来源:山西法治报     浏览:本月:

      何为善治?是刻在竹简上的礼法条文,还是写在法典中的规则秩序?

      在山西,当禁毒知识随浑身板节奏铿锵而出,反诈预警伴“古书”腔调娓娓道来,交通法规借“三弦”唱腔悠悠流淌——我们发现,善治的密码,早已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之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省公安厅关于开展“晋善警美·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的要求,推动法治宣传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即日起,本报开设“晋善警美·非遗善治”专栏,全面呈现山西公安如何以现代警务的实践,激活这些深藏于文化血脉中的治理智慧,让法治宣传在非遗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临汾市翼城县,一种曾经在田间地头敲响的“解乏板”,正悄然变成法治宣传的“新腔调”。

      3块楸木板缠绑在一起,缀着黄色吊穗,击打肩、膝、掌心,发出清脆利落的声响——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浑身板最朴素的样貌。而今,这承袭自古老劳作智慧的节奏,被巧妙地填入禁毒押韵的唱词,一段三分半钟的表演,在今年“6·26”国际禁毒日当天引爆网络。

      舞台上,演员们用急促的板点模拟毒品诱惑的步步紧逼,用踉跄的舞步展现吸毒后的失控,用撕心裂肺的唱词道出家庭的支离破碎。“一朝沾毒毁所有,妻离子散泪盈盈”——这句唱词在翼城人的朋友圈刷了屏。

      当禁毒宣传的唱词与故事随板声入耳,法治观念也悄悄走进群众心里。金秋十月,记者一行前往临汾,探访国家级非遗翼城浑身板如何用最铿锵的节奏,打出法治宣传的筋骨。

      从田间到舞台:

      一块板的“新生”与“扎根”

      “哒、哒、哒……”随着一阵紧凑的节奏入耳,记者一行走进省级非遗浑身板传承人芦亚苹的排练厅,只见她正专注地给演员们指导排练。

      芦亚苹拿起手边的板,道出它的草根出身:“最初是百姓在田间打谷时累了就用板敲打全身,瞬间觉得精神抖擞!板声像劳动号子,一敲干劲就上来了。”

      后来,浑身板从简单的敲打逐渐演变,动作越发灵动,从单块板发展为双手持板,最终成为章法规整的传统舞蹈——既留住了传统韵味,又提升了观赏性。

      芦亚苹说,板上吊穗的颜色蕴含着民间最朴素的愿景:黄穗是主色,为的是“庆丰收”,表达劳动人民“粮仓谷满”的喜悦,遇红色主题表演便换红穗,要展现春之生机则用绿穗。

      如今的浑身板,早已深深扎根于翼城社会肌理的不同层面,芦亚苹娓娓道来。浑身板呈现出三种鲜活形态:在央视舞台上是专业演员演绎的“双数对打”,气势恢宏;在公园广场里,是融合了中医穴位理论的康养健身操;在校园课间,它则化身孩子们的广播操。她说:“教的时候,第一节课不教动作,先普及浑身板知识,让他们知道非遗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当非遗遇见普法:

      一场“破圈”实验的幕后

      将浑身板与法治宣传结合的念头,像一粒种子,落在了一片亟待创新的土壤上。适逢公安部、省公安厅部署开展“晋善警美·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于是,这颗种子的萌发有了宝贵的契机与明确的方向。

      那是源于一次非遗进机关的活动。芦亚苹回忆:“我们去公安系统教浑身板,民警们学了之后觉得‘咱们的非遗确实挺有魅力’,提出能否结合法治宣传做创新。”

      这场活动,成功点燃了翼城县公安局新媒体中心负责人刘伟心中的火花。他向记者坦言:“以往的法治主题宣传活动,我们发过传单、进过社区、开过讲座,可往往受众有限,传单又容易被丢弃,一直苦于传统普法形式的乏力。”

      从小看社火、对浑身板韵律再熟悉不过,于是,刘伟灵光一闪:“浑身板是民间舞蹈,大多是动作,能不能把快板的节奏感和唱词,巧妙融合进去?”

      创新之路从无坦途,最大的挑战在于“无先例可循”。刘伟告诉记者:“浑身板就是纯舞蹈,没任何唱词;快板就是快板,没人把快板唱词融进浑身板里。”刘伟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刘伟和同事们与芦亚苹的团队紧密沟通,还专门听取了群众意见。第一步,先做了一个没有法治内容的禁毒主题浑身板舞蹈,随后才别出心裁地将普法唱词正式加入,最终定型为“浑身板舞蹈+快板说唱”的组合模式。

      为了让法律知识真正“入耳入心”,他们在唱词上做足了“本地化”功夫。刘伟举例道:“把严肃的法律条文、禁毒案例,改成翼城大白话编成唱词,比如‘南村有个张大能,开个饭店真能行,江水面做得精,顾客排队像长龙’,后面再讲他走错路的事儿,这样更容易让老百姓记住。”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芦亚苹始终秉持着一个核心原则:“始终要以内容为准为先,艺术只是铺垫,得先确保法律的严谨性。”他们精准地利用艺术本身的情绪张力,“用板点模拟毒品诱惑的紧张感,用舞步表现毒品的危害”,最终目标是“艺术不失真,普法不枯燥”。

      从古城街头到方寸屏幕:

      一片涟漪般的传播效应

      首次公开演出,被安排在承载着翼城历史记忆的古城。

      效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们融入情景式故事,再现一个餐饮老板从创业成功到沾染毒品、最终家破人亡的全过程。大家伙看着听着,既熟悉又新鲜。”刘伟回忆时仍带着欣喜,“他们从小就看浑身板,都会打两下,可谁也没想到还有这个打法。”

      在演出现场,当演员唱到“彩色‘糖丸’真难防,花花绿绿像‘喜羊羊’”时,台下一位老人突然拭泪。后来刘伟他们得知,老人的孙子曾因误食伪装成糖果的毒品而深陷毒海。

      更强大的传播力,来自方寸屏幕之间。“大家看的时候会拍视频,发到各大网络平台,形成二次传播,流量超出我们的预估。”

      刘伟对比道:“以前开讲座最多容纳几百、上千人,现在网上传播,连在外务工的人都能看到。”普法工作,既有非遗的亲和力,又有社交媒体的扩散力,真正打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从“我说你听”到“全民参与、主动传播”的深刻转变。

      非遗不老到善治新生:

      一块板的未来之路

      面对初步的成功,翼城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刘晓华看得更为长远。她告诉记者,浑身板普法的下一步,将从内容拓展与机制保障两方面深化:宣传内容将从禁毒延伸至反诈、交通安全等更多民生领域;建立“公安+传承人+群众代表”的三方沟通机制,在创作前“听群众需求”,排练中“听专业意见”,演出后“及时收集反馈”,形成一个不断优化、持续生长的良性循环。

      “总之,希望把‘浑身板+普法’打造成法治建设的名片。”刘晓华表示,“不仅让老百姓通过它懂法,还要让它成为警民互动的桥梁、社会和谐的纽带。”

      对于传承人芦亚苹而言,这场跨界融合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作为浑身板传承人,宣传它是我义不容辞的事;结合法治宣传,我觉得手中的‘板儿’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从驱散身体疲乏的劳动号子,到涤荡思想迷雾的法治号角;从一块朴素的“解乏板”,到一张生动的“普法板”。翼城浑身板的嬗变,揭示着一条独特的基层治理路径:最好的治理,并非高悬于生活之上的强制规范,而是内化于日常的文化自觉;最有效的普法,从来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基于共同文化基因的双向共鸣与自觉传播。

      非遗不老,因为它始终在与时代的对话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善治新生,因为它在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找到最温暖的归宿。三晋大地上,那一声声清脆的板响,叩击的不仅是身体的穴位,更是心灵的门扉;回荡的不仅是古老的韵律,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充满文化自信的动人回响。

    来源:山西法治报
    责任编辑:宗何
    东北法制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网刊发部分内容摘录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占了您的版权,请邮件告知删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 京ICP备2021020994号-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