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的快递还没收完,不少商家已经迎来新的困扰。有顾客发来一张连衣裙领口“严重脱线”的照片,要求“仅退款”,可店主一眼认出破绽——脱线处的光影和整件衣服对不上,边缘还带着典型的AI生成痕迹。“明显是假的,可对方咬死不认,连换个角度拍视频都不肯。”一名服装客服人员无奈说道。
这类情况并非孤例。陶瓷店、水果店也频频“中招”:有人用AI给杯子“画”上裂纹,给蓝莓“点”出霉斑。利用AI伪造商品瑕疵图片、骗取“仅退款”的行为,正在电商平台悄然蔓延。
值得警惕的是,其背后已形成灰色产业链。在部分社交平台,有人公然售卖“仅退款教程”,声称“288元包教包会,一个账号可成功退款30次”。这些教程专门研究平台规则漏洞,瞄准百元以内的小额商品。对商家来说,单笔金额虽不大,申诉流程却十分繁琐,维权成本高,多数情况下只能作罢。
面对层出不穷的AI造假,商家纷纷展开“自救”,有的关闭“仅退款”功能,有的将恶意行为高发地区列入发货“黑名单”。这些防御措施虽保护了商家利益,却无形中抬高了普通消费者的购物门槛。“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信任基石正被悄然侵蚀。
这种行为已超出普通“钻空子”范畴。法律专家指出,利用伪造证据骗取退款,已构成民事欺诈。若诈骗金额达到一定标准,还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刑法》,面临罚款、拘留甚至刑事追责。根据相关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以上即可立案。这意味着,多次小额行骗累计达到标准,同样可能构成诈骗罪。有网友犀利评论:“可真‘刑’啊!”一句调侃,折射出公众对此类行为法律风险的清醒认知。
遏制这股歪风,平台责任不可或缺。目前,已有平台开始测试AI图片识别功能,协助商家鉴别可疑图片,但从实际效果看,该技术尚处起步阶段,误判率较高。关键的是规则优化。有商家建议,对高价值商品的退款申请,平台应强制要求视频证据;对多次发起可疑退款的账号,也应建立预警机制。
技术进步不应成为诚信的敌人。当AI制造的“小聪明”被用于非法牟利,每一次得逞都是对社会互信的一次伤害。最终,所有守法的消费者都可能被迫承担代价——平台收紧退款政策、商家提高商品价格,为少数人的“聪明”买单的,是大多数守信的普通人。因此,从平台完善规则到执法部门严格监管,再到每个消费者珍惜信用记录,守护诚信需要每一环都不掉链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