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是全球性难题,如何应对高层建筑火灾及浓烟?3月27日上午,宁波市镇海区消防救援大队通过“烟囱效应”实验,提醒居民遇火灾时“小火快跑、浓烟关门”的必要性;通过火烧玻璃实验,提醒大家在装修时可考虑使用防火玻璃。
实验准备:
消防员专门定制了一个可模拟“烟囱效应”的模型和一个高层居民楼模型,并从市场上购买来普通玻璃、有机玻璃和防火玻璃,同时准备了秒表、红外测温仪、高温喷枪、固体酒精、烟雾弹等道具。
“烟囱效应”实验
“烟囱效应”模型是一个S型通道平面,左侧通道底部设置一个火源,模拟成居民楼楼梯口的起火点,在最右侧底部放置一枚烟雾弹,通过烟雾弹烟气可直观了解模型内部气流的运动情况。
实验时,消防员拉开烟雾,红色烟气沿着通道扩散,最后从口子涌出。
镇海区消防救援大队防火监督员张德起告诉记者,从此次实验的红色烟气流动情况可以看出,随着模型底部火源的持续燃烧,附近空气因升温而向上流动,模型通道内部产生气压差,导致右侧气流向左移动,气流速度随着模型左侧通道整体温度的升高而越来越快,这就是“烟囱效应”。
张德起介绍,在无阻挡情况下,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扩散速度为0.3米/秒~0.8米/秒,在垂直方向的扩散速度为3~5米/秒。以30层楼为例,烟气从一楼蔓延至楼顶,仅需约30秒,“这就要求我们在逃生时学会‘小火快跑、浓烟关门’。”
随后,消防员又拉开一枚烟雾弹,投入高层居民楼模型一层的入口。仅7秒钟,烟气便从居民楼其中的两处窗口涌出。
“普通高层居民楼内遍布管道、通风井、楼梯间和封闭式过道等,在火灾发生时会形成‘烟囱效应’,助长火势和烟气蔓延,因此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张德起解释。
火烧玻璃实验
消防员分别对普通玻璃、有机玻璃和防火玻璃进行高温喷枪火烧测试实验,模拟居民楼内不同材质玻璃的防火效果。
测试过程中,普通玻璃仅过16秒便爆裂;有机玻璃在烧到半分钟左右时开始变形,1分26秒时彻底软化后燃烧,喷枪被拿走后仍持续燃烧;防火玻璃在烧了6分32秒后依然没有丝毫变化,实验结束。
“实验的效果非常明显。具有防火隔断要求的区域,如使用玻璃材质,必须使用防火玻璃。”张德起说,在日常居民楼的消防安全检查中,常常能看到非机动车库和封闭式电梯间只有一门之隔。而部分小区为了提升所谓的档次,在后期改造中将原先的防火门改成玻璃门,一旦起火,非机动车库里的电动自行车将如一个个定时炸弹,后果不堪设想。
张德起提醒,从近期外省发生的居民楼火灾看,个别火灾因底层起火点持续燃烧,导致“烟囱效应”越来越大,楼内玻璃发生爆裂后,出现烟气涌入房间甚至引燃窗帘等现象。“有条件的家庭在装修时,建议可以考虑将个别特殊区域的玻璃更换成防火玻璃,防止火势和浓烟蔓延至房间内。”
来源:浙江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