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边防凛冽的寒风中,战士小吴紧锁的眉头终于缓缓舒展——他收到了母亲发来的消息,家里开裂的危房即将得到修缮。这个好消息,源自家乡晋中市灵石县“检察蓝”的倾心守护。
近日,“山西省国防建设涉军维权先进单位”的牌匾挂在了灵石县人民检察院的墙上,那熠熠光辉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该院法治拥军的动人故事,彰显着其中蕴含的温度与力量。
一直以来,灵石县检察院充分发挥协作优势,忠实履行“四大检察”职能,全面、深入、高效开展涉军检察工作,在维护国防和军事利益、保障官兵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紧急驰援跨越千里
“房子终于能修了,在新疆当兵的儿子也能安心了。”拿到2万元司法救助金时,军属华某的眼眶湿润了。这一幕,源于一场跨越数千公里的军地检察协作。
2021年9月,华某家的自建房因邻居南某家入户供水管网泄漏,导致墙体裂缝、地基下沉。经省、市、县法院审理,判决南某向华某赔偿7万余元,并承担相关费用。但因南某年近七旬且无经济来源,无任何财产,案件陷入“执行不能”困境。而华某因身体原因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庭仅靠丈夫微薄收入维持,无力修房。
2024年12月底,石家庄军事检察院移送线索,灵石县检察院检察长立即牵头成立办案组,摸清案件症结。今年1月,该院联合多部门到华某家中开展亲历性调查,着力帮助解决问题。
一方面,该院主动与多部门对接进行联合救助,开通“绿色通道”,仅5个工作日就为华某发放救助金2万元;另一方面,如开“司法救助+座谈交流”研讨会,为后续维权建立长效机制。这场“及时雨”不仅解了军属的燃眉之急,更让边疆战士感受到了家乡的法治温度。
刚性守护穿透纸背
从纸面协议到落地见效,法治拥军需要刚性监督托底。灵石县检察院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联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会签《关于建立司法救助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将现役军人家属、退役军人等纳入重点救助范围,实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无缝衔接。
“军人军属权益保护是个长期性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一起携手努力。”正如办案干警所言,该院的法律监督从未止步。在发现南关镇西许革命烈士纪念亭存在管理失序问题后,干警第一时间现场勘查取证,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整改后,修缮一新的纪念亭庄严肃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军人优先”四个字,不该只印在文件里。2024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该院开展的专项排查让军人优先权益落地生根。针对辖区内多家公立医疗机构、旅游景区售票大厅等公共场所“军人优先”标识缺失或不规范的问题,检察机关精准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单位完成整改。如今,很多场所都有了醒目统一的标识,这也成为法治拥军的直观注脚。
法治党课浸润人心
“民法典对军人婚姻保护有哪些特殊规定?”在县人民武装部的讲堂上,检察干警的普法讲解引发了官兵的热烈讨论。这是灵石县检察院“民法典进军营”活动的一个缩影,也是该院深化军地法治共建的重要举措。
法治拥军的种子,要在更广阔的土壤扎根。灵石县检察院以红色教育为纽带,组织干警赴1898太原兵工厂产业园、左权革命老区等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重温历史中筑牢拥军情怀。
更具创新意义的是,该院还联合多个部门高标准建成了青少年法治教育主题馆,将法律知识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让“国防观念从小树立”的理念浸润一颗颗幼小心灵。
灵石县检察院用一次次司法救助的“雪中送炭”、一回回法律监督的“较真碰硬”、一场场法治宣讲的“润物无声”,让“检察蓝”与“橄榄绿”的协作愈发紧密。
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该院将持续聚焦部队所需、官兵所盼、军属所难,为助推新时代强军兴军事业提供高质量司法保障。正如一名办案干警在日记里所写:“我们多办一件实事,军人就少一份牵挂;法治根基扎得越深,强军兴军的底气就越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