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商业集聚地天心文化产业园,通过实施“十户联防邻里守望”制度,成立11个互助小组开展“安全联保、困难联帮、矛盾联排、纠纷联调、问题联治”等活动,将群众自治力量分布在基层,改善了辖区治安环境,提升了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这是洛阳市探索群防群治新模式的缩影。
11月1日,洛阳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向阳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6月以来,市委政法委聚焦宾馆、烧烤摊点、重点景区、城中村等10个重点领域,全面打造“最小共治单元”,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专业安保力量和基层社会组织,融合公安机关、消防救援等专业力量,形成内外联动、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共治格局,实现“警情下降、案件下降、满意度提升、秩序好转”治理目标。
洛龙区大力推进治安防控“最小共治单元”体系建设,建成“最小共治单元”465个,组织演练370余次,重点商圈实现“最小共治单元”全覆盖,与商户签订安全责任书2600余份,组织“牡丹义警”培训1500人次,力争将案事件化解在小、处置在早。
孟津区依托“166N”社区警务团队和专职骑警队伍,整合社会治安防控资源,引导基层组织、沿街商户、夜市摊点从业人员建设“最小共治单元”,实现“快速响应、协同配合、互助自救”。
伊川县创新落实“一张清单、一本台账、一个样板、一套机制、一份督导内容”“五个一”工作机制,不断延伸警务触角,推动社区治安管理从“控事稳局”向“深耕善治”转型。
“‘最小共治单元’建设,积极探索出‘群防群治群宣群教’新途径,进一步夯实平安建设基础。”洛阳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牛凯歌说,全市聚焦服务保障中心大局,锚定“降警情、压发案、护平安”目标,按照“分类建设、分批推进、逐步铺开、应建尽建、管用适用”思路,坚持“发现在早、控制在先、处置在小”,压实社区、单位、商圈主体责任,以3户联防形成共治力量,及时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截至目前,洛阳市共建成“最小共治单元”4424个,“牡丹义警”队伍人数达两万余人,已化解纠纷1万余起,防范处置突发事件390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