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头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基层是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所导致的基层负担过重会影响基层干部积极性,降低政府行政效率,甚至可能导致基层主动或被动地"唯上不唯下",脱离人民群众,损害党的执政之本、立口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曾多次提出“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
这些年来,党中央大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切实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但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将减负流于形式,甚至衍生出“变异”现象:有的地方减负要求压减文件,红头文件是少了,电话通知、微信群通知却多了;有的地方要求减少检查监督,结果“专题调研”却多了;有的地方建台账,列亮点,却是“不看实绩看材料、不下基层听汇报”......凡此种种,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以“层层传导压力”为名,行“层层推责甩锅”之实,让形式主义换了个“马甲”重新登场。
“惩前”是为了“毖后”,“治病”是为了“救人”。直面问题,直击矛盾,在察其本、绝其源的过程中,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才能根治基层减负的“久病顽疾”,为基层“松绑”“释压”。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只有从源头、从上游关闸分流,才能避免到下游基层的“大水漫灌”。基层干部“包袱”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因此更要以反复抓、抓反复的韧劲开展整治工作。在部署任务、安排工作时,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理所应当,多一些实事求是,少一些面子工程,在充分考虑基层实际中分清轻重缓急,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机制,敢于放权于基层、还权于基层,把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下移至基层,不搞层层加码,该删就删、该撤就撤,该合并就合并,该精简就精简。杜绝“一刀切”的生硬政策,尽可能地让基层少一些压力与阻力,多一些动力和活力,少签一些“责任状”,不让基层干部背着“一出事就白干”的思想包袱,加大正向激励,鼓励担当作为,把基层打造成知责、负责、尽责的奋斗热土,才能树立起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把基层该减的“担子”减好,基层的工作才能“脱虚向实”,党的基础才能更好的夯实。推进基层减负并非一日之功,归根到底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在察其本、绝其源上锚准靶心,于真减负、减真负上持续发力,才能让基层减负走深走实走出成效。
作者:青小宣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组织部